居然可以这样(十七岁不上学能干什么其他的活__成都万通汽车学校

居然可以这样(十七岁不上学能干什么其他的活

2022-12-20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原标题:家教案例剖析44:孩子因手机,扬言和父亲只能活一个,怎么办?

#MCN风帆计划#

朋友您好!现在向您分享第44期家庭教育案例剖析,本期主题是——孩子因手机,扬言和父亲只能活一个,怎么办?

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天涯海角,只能打开手机,也就是一屏之隔,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必再为寂寞而孤单苦恼。

手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单一通讯发展到现在的集视频、拍照、通话、购物、电子书等为一体的必需品,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手机又将是什么样子?

但是,手机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就好,否则,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案例:男孩因手机发生伤害。

有一天,十七岁男生小赵,一觉醒来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马上想到刚从外地务工回家的父亲批评自己长时间玩手机,于是断定手机是在自己睡觉时被父亲没收了。一想到没有了手机,小赵不知道新的一天如何度过,他知道父亲爱打麻将,于是他怒气冲冲地闯进父亲打麻将的地方,拿出水果刀威胁:“给我手机,不然咱俩只能活一个!”

可能是小赵的父亲遇到多次这样的情况了,面对儿子的威胁,他却说,你死一个给我看看。

小赵的倔强和他父亲的强硬,让和小赵父亲一起打麻将的几个人一这种情况顿时都傻了眼,屋内的气氛达到了极点,有人马上劝小赵要冷静,有人马上报了警。

当民警急忙来到现场后,看见小赵仍然把水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并继续威胁父亲说,如果不把手机归还给自己,就割喉自残,危险一触即发。

当民警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便进行了调解,意外也没有发生。

但另一个家庭就没如此幸运。君君是一位初三男生,眼看再过三个多月就要中考了,可是君君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心思几乎不在学习上。

君君爸爸好言好语劝说也不起什么作用,有一天晚上君君的爸爸把手机强行收走,可是君君次日上学的时候想把手机带走,他爸爸认为到学校是去听课学习的,也马上该中考了,就没同意给君君,君君马上就暴躁起来,大声向爸爸咆哮道“你不给我手机,我就不去上学了。”

君君爸爸认为,儿子也就是威胁他一下,就没有给他手机。君君说什么也不愿意,非要带着手机才肯去学校,并说着去抢手机,但没有抢过来,愤怒中失去理智,便从七楼跳了下来,最后虽然送到医院,也没抢救过来。君君的妈妈受不了这个打击,也在一星期后趁家人不注意坠亡。

教训:纠正不良习惯不可速成。

孩子沉迷手机,是一种不良习惯,而这种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所以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家长也不要寄希望于三天两头就能见效。

这如同一个爱喝酒的人,绝对不会因为喝了一次酒就爱上酒了,而是第一次喝酒后又无数次喝酒,感觉酒很好喝,不喝酒浑身不舒服;但要戒酒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戒掉的。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小赵在六七岁或七八岁的时候,他能有本事把刀架在脖子上叫板父亲吗?即使小赵那时有瘾,家长强制一下就可以了,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年龄小,父母强制得了;但是孩子大了,抵抗能力强了,父母再想强制也强制不了。

小赵之所以对沉迷手机不能自拔,是家庭教育造成的,错不在小赵,也不在手机。

如果小赵的父亲在能陪伴孩子的时候不是去打麻将,而是真心地陪陪孩子,小赵也不会以手机为伴。小赵之所以敢说父亲和他只能活一个,是因为他已经十七岁,他能离开父亲而独立生活了,他可以没有父亲,但不能没有手机。

如果家长既想让孩子用手机,又不沉迷手机,就要从孩子开始用手机时给孩子定好规矩,养成好习惯。这好比一个人要想成为司机,必须先学习一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在开车的时候靠右行。这是最起码的规矩。

总而言之,家长要想孩子不沉迷手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改正自己,完善自己,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孩子好好的沟通,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帮助孩子从手机的世界走出来。单方面的禁止,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禁止越想玩。

也有很多孩子,家长让玩手机游戏都不玩,为什么?孩子说:“有玩手机游戏的时间,还不如听听歌,看看书,和同学一起爬爬山呢。”

●我是“孙金龙教育干货”,非常感谢您的阅读!我从2005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研究。我认为,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的问题“防”比“治”重要,如果“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去“治”,则有的能“治”好、有的根本没机会去“治”了。欢迎您“关注”我,欢迎转发此文,欢迎搜索“孙金龙教育干货”查看其它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