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原标题:《初中三年》(中)
《初中三年》(中)
这些年回到乡下,如果不是节假日,见到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以及在哺乳期的小媳妇和抱在怀里或者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青壮年男子则基本上看不到了。更多的村民则选择到了城市生活,快递外卖、保洁保姆、饭店帮厨、滴滴司机、工地小工是稍微上了年纪的村人主要的就业渠道,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的年轻夫妇也很少选择生三胎,生二胎的也很少。以前老人故去,青壮年打墓,现在也改机械化了,用上了挖机,但抬棺还是用人力,有时候能凑够抬棺的青壮年也凑不齐了。
除了节假日外,村人聚在一起比较多的时候就是婚丧嫁娶的时候,婚是喜事,而丧中有悲,村人对于丧事的敬畏度更高,送亡者最后一程,使得丧事上的人比婚礼上更多。随着大学的扩招,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也越来越多,迁徙的距离越来越远,工作后吃上了公家饭,为了非直系亲属以外的葬礼请假法律上不允许,特别是到了外省工作的,来来回回时间上也耗不起,因此实际上能自由返乡的村人也越来越少了。
随着更多的村人迁徙到城市工作,有能力的,有资源的,有关系的父母就把孩子也带到城里上学,没有门路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现象。随着高考的扩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里买房,在县里、在地级市、甚至在省会,等经济条件再好一些,带着孩子和老人进城,就成为了必然。
铺陈了这么多,无非就想表达一个观点,愿意留守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农村的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减少或者缩编。不知何时,我们小村的小学撤销了,规模小点的村子的小学并到大村的小学去了,普通小学(只有五个年级)并到完小(有六个年级)去了。我读书的乡中学,从最鼎盛的时候一个年级六个班,甚至八个班,只剩下了三四个班。我上学那会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目前班级的数量还是九年义务教育施行,入学率提高的结果。
我是1990年上的初中,那个时候一个年级六个班,一个班上有六十到七十名学生,一个年级大约不到四百人。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但是农村依然贫瘠。中学生没有手机,也没有游戏机,乡上(后来改镇)也没有网吧,也没有游戏厅,上了中学的孩子离家远了,父母想管束也管束不上,当然更多的父母忙于农活也管不过来,于是很多的学生开始放飞自己。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分泌的过多的荷尔蒙总要发泄出去,于是逃课打架风行,不同村子的孩子开战,不同班级的开战,有时候不同年级的也开战,打架总有输赢,输的一方要找赢家报仇,因此初中三年间总是战战不休。老师的数量相对较少,除了教学,想管也不管不住,况且老师中还有一部分民办教师,农忙时还要回家伺候庄稼。那个时候入学年龄参差不齐,还有留级的制度,有的学生初中毕业时都十八岁了,于是早恋现象时有发生,那个年代,有不少学生在初中时代就情定终身,找到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伴侣。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个女生十八岁就结了婚,很快就迎来了她们第一个孩子。
90年代,旧的经济秩序还没有退场,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人们接受新的思想有个过程,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而一个乡(镇)就是变革的中心。现在的人对于“严打”肯定有点陌生,但是在九十年代,却是一个曝光比较“高频”的词,我还记得初中时在乡上举行了一次公审大会,五花大绑的犯罪分子(或者嫌疑人)公开审判,就地处决,犯罪嫌疑人中当然也有从“坏孩子”成长起来的“佼佼者”。当时我个小,单子小,看了一会热闹就回校了,总之那个时候,对于这一切我都是懵懵懂懂的,直到多年后读了几本那个年代的小说,才有了稍微清晰的认识。
依然没有提到学习,那就明天再叙。(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