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前程技校电脑培训)前程职业技能培训学__成都万通汽车学校

原创(前程技校电脑培训)前程职业技能培训学

2022-11-21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原标题:辽宁小伙攻克西方封锁技术,为国家创上亿价值,日薪能买一辆车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感怀》

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自古以来,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者除却世袭达官贵人者,草根“英雄”更是层出不穷、不计其数。

草根英雄用实力诠释“高手在民间”,而他用自己的实力诠释了这句话。

他身穿工衣、学历一般技校毕业,却攻克了西方的绝密技术,为国家创下了上亿价值。

而西方绝密技术的保密程度有目共睹,这位出身贫寒的技校小伙又是凭借什么?能够带领硕士博士团队攻克难题?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一、出身贫寒,大龄入学

1979年12月,伴随着洪亮啼哭声,一位男孩出生在东北辽宁省沈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中,谁也不会想到。

这个贫寒男儿日后可改变一个行业。时逢改革春风吹向神州大地,洪家父母为其取名为家光,希望此儿努力进取、为己争气、为国争光,成为热血男子、国之栋梁。

洪家父母均为务农人民,虽目不识丁,却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他们东拼西凑为13岁的洪家光凑足学费。

1992年,13岁的洪家光以“大龄儿童”的身份入读一年级,好在洪家光自幼成绩优异、品行端正,是不可多得的“勤工俭学”之学生。

由于家境贫困,他在初中毕业后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读高中、考入大学;另一个是进入技校、学习技术。

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庭,洪家光选择了“学费最少”的技校,寒门学子早当家,17岁的下他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他话不多,却够坚定。

1996年,17岁的洪家光背上行囊辞别父母去往黎明技校,村民并不看好这个在技校就读的穷酸学生,认为他毕业后也最多只是个没有大学学历、没有背景平台的普通工人。

洪家光不理流言蜚语,他一心扑在学习上,在学校的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课;回家途中的他温习功课、专研理论。

上厕所的他背公式、记知识;回家后的他农间耕作、料理家务,硬是挤出时间看透了四本深奥的专业技术书,这四本专业书若没有深入研究很难专研透彻,而这些专业知识来自于点滴时间的攒存。

二、毕业分配,大器多磨

洪家光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技校三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每夜晚想要懈怠之际,他的眼前都会浮现出飞机、发动机的影子,这种“飞机梦”支撑他度过无数个夜晚。毕业之际,他再次背上行囊去往下一个转折点。

1999年,21岁的洪家光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黎明技校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8车间。洪家光从学生转变为工人,他将在社会的“风雨”中砥砺前行。

和很多刚步社会的青年一样,他对未来有着满心期待,也想用所思所学施展抱负“造飞机”,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

他刚到工作地点就瞬间傻眼:又脏又乱的小厂房,又黑又破的老机器,没有飞机发动机的场景让他的“飞机梦”黯然失色。

他在这个车间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流水工作,嘈杂的环境、循环的工作,洪家光看不到未来和希望,甚至萌生了要改行的念头。

在他迷惘之际,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任良师,一个经验丰富的车间师傅告诉洪家光:“零件虽小,却可以决定一架飞机甚至国家重大事项的运行,妄自菲薄只会自毁前程。”

他豁然开朗,开始正视自己的工作,不再反感零件、车间,努力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得道者多助,不久后,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个良师:孟宪新。

孟宪新虽是车间工人,却曾被评为全国劳模,洪家光再看到孟宪新能把内螺纹切削开到1200转且不用反转退刀时目瞪口呆,于是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拜孟宪新为师。

在孟宪新的指导下,洪家光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一切除了有“高人指导”,更多的也来自于他持之以恒的坚持。

普通工人一年有4000个工时,他可以做到7000个工时,对于一个小零件、一个小螺丝都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究。这一点,为日后的腾飞垫牢了基础。

三、厚积薄发,一战成名

2000年,这一年是他悲喜交加的一年,悲的是工作受伤、体力不支,喜的是攻克难题、名利双收。

21岁的他在车间工作时,因物件滚落不幸受伤,为赶进程,洪家光忍着粉碎性骨折的疼痛坚持带伤工作,他被誉为“拼命三郎”。

正是有这种“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毅力,他人生的机遇,已经开始悄然降临。

2002年春节,本是阖家团圆之际,他却“临危受命”,接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工出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

核心叶片作为修正工具,其精密度要求极高,它的误差要求在0.003毫米之内,而一旦叶片有所偏差,金刚石滚轮将成为一堆废铁。

连博士团队都难以攻克的难题,洪家光能够顺利完成吗?在一筹莫展,洪家光结识了他人生的第三位恩师:刘永祥。

作为唯一掌握这项技术的黎明员工刘永祥,因身患重病不能担任其加工重任,洪家光毅然接受了这个巨大挑战。

他每天往返于刘永祥病榻前,争分夺秒记笔记、做实验,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他痛心不已,难道真的要前功尽弃吗?

为了将核心叶片的尺寸误差掌握在0.003毫米以内,他开始了“不要命”地实验,随身携带的大饼是他的续命干粮,长达18个钟的工作时间是他的日常。

头晕眼花也改变不了他要研究出金刚石滚轮的决心。十天的废寝忘食后,他成功加工出了极为精密的核心叶片,攻克了只有美国才拥有的机密技术。

此后的洪家光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厚积薄发用在他的身上毫不为过,他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攻克多种一级金刚石滚轮问题,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还为国家创造了累计8500万元的产值。

国家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洪家光虽然只有技校学历,但跟着他学习的博士、硕士不在少数,他在2011年开始,收获满满荣誉,先是获得了第七届“振兴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接着荣获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辽宁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

结语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洪家光的成功没有一蹴而就、没有人生捷径,他在“勤为径”的奋斗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拜良师”的探索之路上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正是有很多顾全大局、一心为国的科学家、技术家,中国的科学技术才飞速发展。他们大公无私、科学求真,用青春和坚守抒写着探索之歌。

像低调奉献的“袁隆平、钟南山、施一公”等人更是国之骄傲,他们抑或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出身,却都以“天下为公”的理想坚守“敬事而为”,用职业操守证明着为国之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科技行业的提升离不开行业中各个工人的付出,岗位没有高低之分、奉献没有大小之别。

在竞争激烈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中,科技强民族强,国家建设离不开这些公而忘私的高工技员。

参考文献:《感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