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1.政策背景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5年,金牛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全兴小学作为金牛区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社会背景
近年来,劳动教育总体上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能够做到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在所调查人群中仅占两成。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的缺失与劳动意识的淡薄显而易见,这着实令人担忧。这种不会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反映的正是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短板——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常见的现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眼高手低、好逸恶劳,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3.学校背景
成都市全兴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9年办校之初,学校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种植园和养殖园,为探索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学校家长多数来自农村,具有丰富的劳动经验,部分家长还有多种手工技能,这些家长资源正好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调动家长们发挥自己专长,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加入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团队中,不仅为劳动教育助力,同时也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劳动教育既能加强学生生活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意识的树立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背景,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学校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及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梳理出开展劳动教育的三大课程目标:
一是认知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二是实践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创新等技能;
三是情感目标,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积极进取与创新发展的意识,通过在学校的六年,使其具有初步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玉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校本课程曾作出这样的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学校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学校根据校情、学情尝试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初步形成全兴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1.探索“1+N”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1+N”即1个劳动教育中心组与多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最终培养出一支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开展课程研发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以专职教师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团队的骨干,引领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成长和提升;同时,担任劳动教育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活动项目的开发,有序推动学生实践活动开展,从而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培养兼职劳动教育教师方面,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在实践与培养过程中,学校努力提高学科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其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并不是增加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反而能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拓宽知识面。在接下来的具体实践中,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开展土壤,全面促进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调动自有资源时,学校还通过社会渠道选聘补充优质师资,目前,基地专职教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等皆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
2.着力构建“劳动+”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劳动+”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从各学科中选拔优秀教师与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一起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心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在充分利用校内种植园、养殖园等教育场所的前提下,拓展“社会教材”基地,开设了行走中的劳动课堂,让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将其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构建“劳动+”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的“四全育人”模式,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3.坚持劳动实践活动常态化、序列化、特色化
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利用学生日常参与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达成劳动教育多个维度的目标。一是开展基础性劳动,如校内职业体验周、节假日孝亲劳动等;二是开展创造性劳动,如学科(融合)创造性劳动、校本课程创造性劳动等。
案例一:校内职业体验周
组织人:教导处、班主任、学校各岗位职工
活动目标:通过校内岗位职业体验让学生感受不同职业劳动的特性,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和正确的劳动态度。
实施方法:每周选定一个实践班级,周一至周四每天安排岗位职业体验活动;周五全班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实践总结。
职业岗位:保安岗位、清洁岗位、花工岗位、校医岗位、教师助教岗位、食堂岗位、图书室管理岗位、班主任岗位、校长助理岗位等。
评价:在前四个工作日职业体验结束后,岗位负责人为每位参与校内岗位职业体验的学生填写评分表;学生在评分表末尾进行自我总结。实践活动结束后统一交给班主任,结合一周的参与情况评出劳动等级(劳动等级将与学生评优关联)。
实践周的最后一天,班主任组织全部学生开展以实践活动总结为主题的班会课,评选和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并以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班会课的精彩瞬间。
活动序列化。每学期结合实际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形成劳动教育工作的重点序列,分班级、分年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提升思想认识(班队会)、教室清洁与规范化评比、分年段生活自理化评比、农场评比等。
案例二:农场评比
组织人:德育处、班主任、家委会代表
活动目标:开辟班级小农场,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田间地头的四季变化,体验耕种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通过农场劳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责任心,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同时也能提高班级的团队凝聚力。
实施方法:在德育处的统一分配下,每班分得一块责任田。各班级根据季节,对田里作物进行栽种,由学生对农作物进行管理、记录,每周固定更新农场记录表,大队部学生代表将对记录表进行检查,期末统一收回存档。到了采摘季,由管理班级对农作物进行采收,并且举办“丰收品尝会”等丰收活动。
评价: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及家委会代表组成的农产品评价小组对丰收农作物进行评价。比如南瓜活动,可以制定“全兴吉尼斯”数据库,评选出全兴大南瓜之最。
特色化活动。活动的特色化可以让学生上心、关心,为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先后设立并组织了“我的生活,我做主”——生活技能大赛,“奉献小我,心系大家”——社区志愿服务劳动,以及劳动丰收年会、田园运动会、劳动主题艺术节等特色实践活动。
案例三:田园运动会
组织人:全兴劳动教育中心组、体育组、班主任、家委会代表
活动目标:通过运动会让孩子获得更多劳作经历,体验传统农家劳作;在欢声笑语中认识自己,积极与人相处;通过各种趣味劳动项目的竞争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实施方法:体育组在秋季组织开展田园运动会,分为入场式和单项比赛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及家长代表参与比赛。比赛项目来源于日常农家劳作和生产生活,如运南瓜,春播秋收,抓泥鳅,插秧苗等,让参赛运动员各展所长,体验劳动竞技的乐趣。
评价:成立评审小组评比,对优秀班级和突出个人颁发奖状和奖品。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更多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倡全面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学校评选、社会实践评价、“劳动护照”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评价,建立起“全维度、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意识构建和劳动行为的落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劳动情感、态度、能力、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并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情感、行为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校开展“劳动之星”荣誉称号评选。定期选出劳动技能扎实、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让劳动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家长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记录、评价。
学生劳动反馈。收集学生所有参加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成果和感悟。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了生活技能、生存技能和创新技能,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相应提高,最终会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社会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整体形象,构建新时期育人新模式。在与社会联动方面引发了家庭、社会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关注和互动,这使我们相信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5月下旬刊/栏目-劳动教育思考
作者 | ①王颖,成都市全兴小学校语文教师,成都市全兴小学劳动教育中心组成员,金牛区环保达人,2019年度四川省文博教育优秀课程评选二等奖获得者。②于洲华,成都市全兴小学校语文老师,科研室负责人,学校劳动教育中心组成员;金牛区教坛新秀、金牛区优秀班主任。③赵青兰,成都市全兴小学校语文教师,成都市全兴小学劳动教育中心组成员。金牛区“微课题”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