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对写作的几点浅薄思考》
这段时间,很多家长要求我整理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分享给学生。那么,我就来浅浅地谈一下。可能因为学识有限,理论高度不够,所以观点有些幼稚浅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热爱写作,源于妈妈对我的影响。妈妈年轻时喜欢看小说,岑凯伦、琼瑶、张爱玲、三毛……8、90年代的内地和港台作家的小说。我常偷着看。小说里的情节设置,细节描写,叙述手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个年代书籍资源匮乏。
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在的小学有一个不大的图书馆,每周会有一个班级开放日,那大概是农村校园阅读推广的第一波热潮。我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可能拿到的每一本书。小学五年级时,我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两套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神秘岛》,从此打开了我阅读外国名著的视野。那个阶段,我对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入迷到,为了租小说,每天中午只吃白饭,把菜钱全部省下来,用于租书的程度。
我的初中班主任是政治老师,优秀又严厉,每天的政治背诵任务是她拿着教鞭敲着我们完成的。所以我的政治成绩一直不错,我自己设计了一套政治背诵的联想记忆法。这些都为我的写作打下了一些基础。政治学科的学习,其实是哲学思维的启蒙。一个有哲学思维的人,总是能快速看到问题的内核,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总是有一些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所以很多人喜欢看东野圭吾的书,就是基于作者的文字中始终隐藏着一些哲学命题。引导我们去思考文字背后更深刻的内涵。
我在初中阶段,最喜欢的学科除了语文就是地理。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地理是集科学与人文于一体的学科。
学科综合性思维,也是写作的一项重要能力。这也是我一直给我的孩子们强调:“汇文没有副科,每一个学科都是主科。每一个学科都必须认真对待,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原因。
上了高中,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但质量都不高,甚至我读完高中,还没有机会读完中国的四大名著,因为没有书籍资源。所以大量的阅读和儿童天生对故事的敏感和向往,是我开使写作的源动力。我特别喜欢写故事。记得小学时老师每周会布置三则日记,每周末一篇作文。而我几乎是一天一篇日记,周末两篇作文。老师总是表扬我,而且经常在班上念我的作文,极大地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我记得当时四年级时,写过一篇《鬼屋探险记》,是写我和几个同学周末去一所破旧的老房子探险的经历,被同学们传阅,好评不断。后来还有一篇,借妈妈娘家一个每年菜花开就会发疯的二婆婆的原型,编了一个凄美动人的“青衣”的故事。这些大量的写作都为我后来对写作的热爱奠定了基础。
高中时我开始编歌词,写主持串词,写小说。但小说都是一些言情小说,现在看来质量很差,却在同学之间流传甚广。我曾经创下过一个星期写完20支圆珠笔的记录。高二时,我接触到了汪曾祺的散文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文学。我对写作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我常常读完汪曾祺的散文,会去反复咀嚼他文中的真义真情真实,那淡淡的忧伤常常让我沉醉其中。慢慢地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叙述手法。
大学是我写作最少的阶段。因为时间自由,精神自由,我扎进了大量的名著和各种小说的阅读中无法自拔。但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是无法深入的。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因为理想同现实的差距,心理的一些落差与矛盾,我又开始写作。但现在回头去看,当时写的文章都很差,大多是一些无病呻吟的内心独白。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闭塞的自我关注的阶段。
所以我开始真正的写作,应该是在我辞编回到邛崃工作之后,我有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家庭氛围和精神环境,让我可以从容的去体验生活,去捕捉情感中一些更细腻,更深层次的感受。在我陷入写作的冲动时,我可以拥有完全的安静和自由。
当然,我的职业也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我看到太多上了初中还完全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更加坚定了我写作和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作文都喜欢用排比开头,抒情结尾,中间各段必须要穿插一些成语。应试作文对字数有严格要求,如果是一些重复的排比,我觉得那是浪费字数。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总是要拐几个弯。再加上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误导,学生写作文时,基本的语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我看到一些老师还在大量给孩子推荐这些作品,就深感不解。虽然现在已经淡化了语法,但是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它的一些使用规则,我认为还是应当遵守的,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始,那到底什么是写作的技巧和思路。
那到底什么是写作技巧和思路呢?
我认为大量的写作积累,正确的写作指导,大胆的删改重塑,是唯一的技巧。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经验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水平。只是空泛地讲理论,是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更难以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写作中有很多表现手法,布局艺术,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怎么去界定?还有一些老师提的所谓“好词佳句”,我认为用的准确的词就是好词,通顺简洁、中心明了的句子就是佳句。所以所谓的技巧一定是在大量的写作积累中,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甚至是一种直觉。
初中生的记叙文里,我极反感全篇论述讲大道理的文章。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在七百字以内的文章中去高谈阔论,很难说服别人。反而平实克制的叙述才是最应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表达技巧。还有喜欢抒情的学生,如果全篇抒情我觉得就等于没有抒情,因为这情抒得随意又廉价。
所以我给学生总结出,初中生的记叙文,应该做到“小而真实,小而可爱,小而细腻”。小是指题材。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小事情,亲言所见,亲身体验,亲身参与。否则我们很难凭有限的写作经验,把它叙述得流畅、准确。小而可爱,则是指文中的人物。这些人物一定是我们见过、听过、感受过的。他们平凡而真实,真实而可爱。只有这样,从生活中取材,才可能打动读者。因为也许他也遇见过这样的人,遇见过这样的事。小而细腻,唯有细节最见人心。也唯有细节,最见真情。在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起伏的情绪变化。也可以让读自己文章的人,产生共情。
而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中被忽略的细节,关注人的内心,关注生命发展的历程,那就是老师的艺术了。我是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写作中,我要求学生叙述流畅,描写细腻,抒情自然,论述精辟,立意深远,这些并非依靠理论来强灌,来启发学生。同样需要大量的写作示范。文章写完后,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以及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把自己放低到学生层面,去想他们所想,才能切实地解决他们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我很注重和学生一起进行学科整合。我常在语文课上,跟学生讨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讨论世界格局的变化,当前的时事热点话题。还同他们一起分享,一些前沿科技,甚至前沿物理学的新资讯。学生慢慢发现,这些都跟我们的语文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语文是传递信息,概括信息,分析信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当他们了解了语文的博大与深刻,就会越来越爱这门学科,才会真正爱上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写作。
我还很喜欢跟学生一起读文言文。我常常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跟学生一起探讨,作者是如何做到用极致简洁的叙述,包含丰富深刻的内容的。还有那些精妙恰当的描写,作者是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一下就抓住了事物的鲜明特点的。还有那些古代名家的精辟的论述,是如何揭示隽永的哲理的。在这样的阅读引导和体验里,学生慢慢发现,简洁的叙述,才有可能让字数有限的文章包含更丰富的信息。
立意深远,是我对初三学生的期望。期望他们关注自己成长中珍贵的经验,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以及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期待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以及发自内心的善良和人性的温暖。我也强调一个初三学生该有的思辨能力,精神成长的成果是通过平实的叙述来展示的。
最后说说大家常常用来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词语“文采”。我认为真正的文采应该是自然平实,而非矫揉藻饰。这不是用多少成语来衡量和评价的。反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成语,对写作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讲,会遏制他们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文采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修饰,画龙点睛地升华主旨和巧妙自然的过渡。
还有家长问我能不能通过专门的写作培训课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我个人认为,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补课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我非常反对的。有那样的时间,不如多看书,有那样的家庭经济,不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如果通过补课可以代替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那学校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们学校在语文教学上,会分模块进行专项整合。让每位语文老师执教一个最喜欢的模块,这样才有兴趣和精力钻研得更深。也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提升巩固的模块,从而追求一种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当然,这只是一篇泛泛而谈的教学随笔,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实验论证。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指正!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