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万的最难就业季,如何才能认清自己、看懂市__成都万通汽车学校

1076万的最难就业季,如何才能认清自己、看懂市

2022-08-12 来源:成都万通汽车培训学校

2022年,教育部统计的毕业生人数——1076万,这个数字首破千万,创下历史新高,第一批00后迎来了真正的最难就业季。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多年职场人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大厂频频传来降薪、优化、裁员的消息,有的人经历几个月的求职好不容易收到Offer,又收到HC(headcount,岗位)消失的打击。

遭遇困境,被外界打乱了常规的工作节奏,或许正是一个反思工作与职场的重要时机。

我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工作才是真正的好工作?

如果我就是不爱上班,怎么办?

大城市这么卷,是走是留?

……

今天,阿信要为你推荐一本特殊的职场书,《职场真话:认清自己,看懂市场,选好工作》。这本书用访谈体的形式,通过40多个职场实例,聊了那些我们长期或忽视、或误解的职场真相。

作者薛毅然是人才发展专家,在人力资源领域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历,面试过12000多人,深度访谈过2000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曾经为200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职场人提供过一对一职业发展咨询。

另一位作者陈舒扬是独立内容顾问。在她客观犀利的提问中,这本书金句频出,时常让人感到醍醐灌顶:

越成熟的公司,工作越像搬砖。

工作狂,不一定真正爱工作。

安逸的代价,可能是没完没了的心烦。

工作、生活界限模糊是事实,关键看你能接受的程度。

这本书,句句都是真话,送给每一位在职场中艰难求索的人。

人和职业之间,不一定像拼图那样严丝合缝

书的开篇有这样一个案例,从毕业开始做了7年销售工作的女生小A来做职业咨询,说自己再也不想做销售了,想转型做薪酬管理。

这是出现职业倦怠的人常有的反应,不仅想离开自己现在的岗位和公司,甚至否定所在的行业,希望永远逃离、再无交集

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通常会感到很无力,就像看到一个人手里有一杯牛奶,但他说:我就是不想喝这杯牛奶。而他现在除了牛奶,又什么都没有。他可能以后会有,但职场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此冷酷无情——付出时间和劳动,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应的报酬。

职业转型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并不是考一个证,或者觉得自己擅长做什么,就能转型成功的。如果没有相关经历,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拿什么去和那些有专业背景又有从业经验的人竞争呢?

薛毅然说,她能感觉到小A仿佛特别希望从她口中听到:你的确不适合做销售,所以你做得特别痛苦,那就别做了。

但事实上,小A做了多年的销售工作,每年都是顶级销售员,能说她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吗?

人和职业的关系,不像拼图那样严丝合缝,每个人就只适合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岗位上工作

根据咨询沟通,薛毅然发现小A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

第一,她特别拼命,她能成为顶级销售员,是因为每天工作到差不多晚上10点或11点,能拼是她的优势,也可以说只要不是她特别不擅长的事,多年下来,她都能做得不错;

第二,她对解决难题、钻研本身有非常大的兴趣,比如行业里别的公司的情况她都摸得很清楚,所以她才能够更好地去说服潜在用户,并且可以给潜在用户提供很多有用的建议;

第三,她很有韧劲,这个特点对做销售工作也有帮助。我们都知道,做销售都有追单,没有韧劲的话,可能就追不成。

有这三个特点,小A做其他的工作,可能也会做得不错。转型并非全无可能,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愿意提供这个机会。

虽然面对小A的职业转型诉求感到有些无力,但薛毅然还是给出了她的建议:如果非要一跺脚去干别的,不是不可以,可以去看看自己的人脉中有没有人可以帮你推开一扇门,给你一个机会。

另外,综合来看,其实小A并不一定是不喜欢现在的销售工作,而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把爱好当职业,不是每个人都行

有些人虽然工作多年,但也会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

其实,我们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跟社会分工之间,并不存在很明确的对应关系。书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小伙子喜欢画画,去参加艺考,学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毕业之后他最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的就业方向,一个是做设计师,另一个是做培训机构的美术老师。他很享受画画这个过程,但真的去做设计师,当甲方虐你千百遍的时候,最后做出来的那张设计图,可能自己看了都想吐。去当美术老师的话,就是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如果是教艺考生,就是告诉他们怎么画能够拿高分;如果是教小孩子,教创意美术之类的,那就要不断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他是一个不太愿意跟人打交道的人,就算再喜欢画画,也可能不喜欢这份工作。

一个人发现自己喜欢画画,很简单,但是画画本身不是工作。爱好与专业,专业与职业之间,都不能直接划等号。

因此,对于还没进入职场的人,比方说高中生在选专业、报志愿的时候,最好从一开始就问我以后更可能去干什么,而不是我喜欢学什么。工作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跟人打交道,一类是跟事打交道。根据这个分类方法,人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有一类人,天生就倾向于专业路线,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很倔、爱钻牛角尖,也不太会来事儿,包括跟别人说话是比较直来直去的,在专业问题上得理不饶人,有的时候还会顶撞上司。这些人一般不愿意在人际交往上花费太多时间。

还有一类人,天生喜欢张罗事儿,会安排别人干活。这样的人上中学也好,上大学也好,可能更愿意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当一个小领导,能够跟学校的领导、老师打成一片。这样的人天生喜欢做需要搞定人的事。

第三类人,就是专业工作也还行,在人际交往上,虽然没有那么八面玲珑,但是也不差

在职业成长之路上,早日找到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明确自己是哪一类人,十分重要。

主动失业找方向,也可能还是找不到

近年来,主动失业变得比以往更常见:

有些人在工作太累或者迷茫找不到方向时会主动裸辞;也有些人在换工作的间隙会选择gap year(间隔年),有的甚至会间隔更长时间;还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孩子离开职场几年。

薛毅然在咨询中遇到大量这样的案例,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流高校硕士毕业的Y女士,毕业之后的两份工作都在外企,工作比较忙,后来她生孩子休产假,有些关于个人发展的想法,想突破一下自我,就把工作辞了。

在主动失业的那两年,她不是很确定是否做全职妈妈,但也学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她去找薛毅然咨询时是想重新回到职场,一方面是孩子上幼儿园了,不用她天天围着转;另一方面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报各种才艺班的学费实在是不低,光靠老公一个人的收入去支撑,有些捉襟见肘。

薛毅然说:人总是这样,工作的时候想辞职,不工作的时候又想找工作。

但是根据她的情况,重回职场并不容易。她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好像不错,很多这种背景比较优秀的人会觉得自己辞职之后再找工作不是难事,其实不一定。比如说Y女士之前在外企的工作经历,相当于在一个比较细分的领域做比较专业的工作,说实话,这样的岗位在市场上的空缺没有那么多,而且如果是初级的岗位,企业更愿意招应届生或者更年轻的人。

这一类人是比较容易失业的——所处的行业过于小众或者以往的工作内容太过单一,个人也不是那种适应能力足够强、什么都能干的。对这样的人来说,一旦失去一份工作,找下一份工作就会变得不容易。

最后,薛毅然给她的建议是:可以接一些零活儿,比如说翻译点儿东西,或者进入朋友的公司从不受限的岗位上重新做起,以她的能力应该很快能成长起来。

但是,这样的机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获得。

在《职场真话》这本书中,薛毅然也提到,职业发展不是生活的全部,幸福的意义是多元的,是可以自己去构建的,不一定要用钱去衡量。即便在工作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有趣的事,过得更自在一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要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本书,如推荐序中赵昂老师所说:

没有框架,却涵盖了你可能遇到的所有职场问题;没有讲道理,却把发展智慧藏在一个个案例起伏发展的脉络里;没有提供工具,却让人不经意地学会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场景中实践应用;没有故意抓人眼球的金句,却让人忍不住反复阅读。

希望书中的职场真话,能让每个人都获得与以往不同的看职场、看工作、看自己的视角。

举报/反馈


预约报名咨询专线

19182122380 版权所有:成都万通汽车培训职业技能学校有限公司 蜀ICP 备1107724号